界面效应

返回
开幕时间:2018.11.04 15:00
展期:2018.11.04 -- 2018.11.27
地址: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

展览前言


前言

界面界面效应是四个可以分开理解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哲学层面非常普遍。有边界的意思,边界是众多信息汇聚的地方,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理论意识。是有限性和相对性,因此每一个领域才获得了其自身的规定性。

这个展览是已经持续推动了三年的研究项目,在整体学术脉络而言,涵盖了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这个群体的创作状态,反映出中国抽象艺术现状的基本框架与样貌,为研究中国抽象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生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大量的资料。此次展览中青年一代艺术家的作品,涉及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和数字媒介等多媒介艺术领域。

21世纪以来经济、科技、通讯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消解了中西方艺术家看待世界的差异性。对于抽象艺术而言,不论它复杂的发展脉络,还是面对未来可能会形成的状态,今天的抽象已经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或流派,它是游离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语言形态。这种语言形态包含了艺术家对过去的思索、对当下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判断。从这个角度谈及的抽象问题,已经不只是视觉形态的抽象,而是不同时代中国艺术家反映出的个体语境和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和多样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谭平

前言

界面这个词语普遍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界面Interface产生于互联网即时通讯来临的时代,在2002年以后的《辞海》中增补为: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界面研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学科,界面的存在方式是无限的。界面的概念由来已久,描述了人机系统以及物质事件和精神事件之间的接口关系和交互状态。哲学所理解的界面就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中介系统,是现象表达与体现的场所,也是被人类体现与交往的对象。界面是集成了人、事物、现象、技术、空间、时间等要素和因素的一个文化复合体。而界面效应更像是德勒兹所指的Becoming,表示这个文化复合体的交互、持续演变,一直没有达到未来的一种状态。界面效应所对应的中介系统中,事物不是本质的,二元固定的,是持续演变,是持续在Becoming一种内在性的不断生成状态中。界面效应既是差异与分歧之所在,也是沟通与融合之处所。

借用界面效应Becoming”这个概念作为此次展览的主题,主要是基于引发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极深研几的又一次思考,以及研究的可能性视角和空间。这个展览是在中国文化与旅游部大力支持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持续推动的: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生态研究研究项目而形成。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三年,该研究项目以中国抽象艺术研究作为切入点,不仅仅是展览的形式,同时在展览的基础上征集、整理、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和完善数据库,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重要数据库。研究项目由中国抽象艺术研究作为切入点,在展览的基础上征集、整理、讨论的过程不断建构和完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数据库,并持续形成相关的出版物。力求以多维度思维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和研究的可能性空间,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平台。2018年该项目以中国抽象艺术多媒介研究作为观察点,通过对中国抽象艺术发展的梳理,或者说中国当代艺术切片的呈现,以专注而又开放的视域来面对这个领域的现实状态和当下问题。

20世纪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引进与发展理性主义及其对象化观念的曲折时代,中国抽象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象之一,中国抽象艺术的研究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几十年流变中,是隐含在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有机整体所面临的状态和困境之中的。中国抽象艺术的研究不断地陷入中西文化逻辑系统,讨论和研究的焦点始终在内在文化和形式的探源,以及对西方评价标准参照体系寻根的尴尬境遇中,再就是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为中国抽象艺术注入前卫性,把20世纪80年代中国抽象艺术在时代的现实境遇中所具有的这种批判力量作为这个艺术流派保持活力的唯一途径。在这三个向度的视域中,中国抽象艺术的研究在不同阶段的讨论却同样陷入中国当代艺术讨论的边缘状态和难以突破的维度。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很多研究者都怀着学术理想不懈努力着,而能够带来突围的因素却是复杂而多元的。

中国当代艺术形成了自身的发展境遇和逻辑,同时21世纪已经被势不可挡的经济、科技、通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形态所更迭,我们在接受、反思、参与及被他者注释的行进中转向更多对主体的探寻和关注。人类对客体的把握,取决于主体以及大量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复杂中介系统所达到的水平。而这个界面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它本身就说明了世界演化发展过程的联系性和中介性。尤其是近十年来世界格局的发展形态,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高速创新、虚拟即时信息技术、以及艺术博览会机制、艺术市场生态等因素在文化从一般的形态发展为界面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公共云(Public Cloud)作用。艺术家自身所面临当下问题的文化边界逐步被模糊和消解,主体也进入到多线程空间的矛盾和徘徊中,从物质的界面、精神的界面到虚拟的界面,人类感受空间和呈现空间的可能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域。中国当代艺术家恰好与这样的此在情景相遇,人的身体、社会行为、公共活动都被联系在一起,个体被外延出来,艺术家不再追求艺术流派或群体,更加关注个体性的建构和表达。这就如同数据集成在一个特定的比特地图上,而这个特殊的多向度的地图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界面,这个界面要求观看和操作它的人不再持有简单的二元意识,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更像是这个界面中具有超越性的云际云(The Intercloud),肩负的不只是抽象审美和社会介入的问题,而是一种共同的跨经验的可能性。

在这个此在情境中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一种自我激活的力量,这种自我激活在艺术现象中的运作是这个系统的内在之物,如同界面效应Becoming所强调持续交互的内在性生成状态。这种逾越了中西对立、主客对立、传统与当下的内在之物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位艺术家内在逻辑的超越之域,是一种在场的物我不隔的内在世界。此次展览选择的艺术作品是多媒介的,包含了架上的、空间的、影像的多元化的语言形态,同时在展览期间通过参展艺术家们对工作方法的演讲和讨论来试图梳理这种被视觉和触觉化的内在逻辑,以及长期以往的、稳定的、坚持不断的创造原则和思维整体性。这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同时也试图推动青年艺术家自我更新、自我批判,自我生成的能力。研究角度和阐释系统的生成并不是通过像工具一样使用批评概念,而是要将其与研究对象进行接触、甚至融合。界面研究成为某种具有生命力的活体,借助于研究对象主体丰富性的呈现,不断黏附上各种问题和考量,继而呈现出置身其中的研究领域

这个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切片,是寻找恰当的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相遇,是站在国家这个平台上朴素的致力于建构学术研究日益崛起的中国视角与价值体系迈出的步伐。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刘燕


策展人

艺术家

陈锦潮、陈彧凡、董大为、邓悦君、洪启乐、花形、李涛、刘文涛、梁远苇、李消非、马秋莎、任远、陶都罕、谭天、唐骁、吴梦诗、吴鼎、王智一、杨心广、杨熹、闫博、张帆、周钦珊、张增增&未琢文化

参展作品

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