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汹涌——杨锴作品展

返回
开幕时间:2016年12月17日 15:00
展期:2016.12.17 -- 2017.01.03
地址:2号馆1层

展览前言


杨锴喜欢在大面积的画布上平涂,他没有像古典主义画家那样追求纵深,也没有像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那样画满画幅,而是信手涂抹,兴尽则止。杨锴的涂抹不像涂鸦那样推崇破坏性的占有,也不像街画那样制造装饰性的幻觉,而是在释放内心的激情和思索。与80后艺术家酷爱小清新不同,杨锴的作品涉及沉重甚至略显残酷的主题。但是,他不像老一代当代艺术家那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而是将这些主题心理学化,从个人心理的角度来做自我剖析。杨锴的作品很好地揭示了一代人的生存状态: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个体,强大的社会规训抹平了它们的存在的差异,但是平静的背后是汹涌的激情。杨锴将他在生活中收敛的激情,尽情地释放在巨大的画布之上。


《平静的汹涌——读杨锴的画》

      杨锴的画很难归类。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分析出许多风格或手法:涂鸦、表现、色域、抽象、超现实、卡通、写意……但是他将这些风格成功地糅合起来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让我想起丹托(Arthur Danto)的风格矩阵。丹托指出,在艺术界中,如果一种风格成立,与它相反的风格也会成立。例如,如果再现是一种风格,非再现也自动成为一种风格。艺术界的作品,就是不同风格的排列组合。例如,如果艺术界的主要风格是再现和表现(构成矩阵的纵栏,可称之为大风格),那么就能组合出四种风格:再现+表现、再现+非表现、非再现+表现、非再现+非表现(构成矩阵的横栏,可称之为小风格)。如果是三种大风格,就会组合出八种小风格。丹托自己用样式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对此做了说明,很有启发。我借用丹托的矩阵,用再现、表现、写意作为大风格,组合出了八种小风格,用它们来概括中国当代绘画,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当然,艺术界的大风格既不限于三两种,可以更多。只要在风格矩阵的纵栏中增加一种大风格,它的横栏中的小风格就会成倍增加,由此艺术界的风格会更加复杂。在丹托看来,能识别的风格越多,对任何一种风格的理解就越深。对于鉴赏家和批评家来说,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识别风格。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的使命是将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风格组合成为自己的新风格。在丹托看来,当代艺术已经进入了艺术的后历史阶段,纵栏里的大风格已经被全部展示出来,剩下的可能就是对横栏里的小风格的揭示了。我将这种艺术戏称为“中药铺艺术”。今天在不增加药材品种的情况下,通过对它们的不同组合,也可以制作出新药。药材像占据纵栏的大风格,组成的新药像占据横栏的小风格。
       尽管杨锴的创作并不是在矩阵理论的启示下进行的,但是用矩阵理论来分析他的作品也能说明部分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丹托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今天的艺术,至少在绘画领域,已经不可能出现占据纵栏的大风格,剩下的就是尽量将横栏里的小风格实现出来。但是,要确保自己实现的小风格是新的,就需要知道更多的历史上展现出来的大风格。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艺术家,都必须是艺术史家或者文化人类学家,知道的作品风格越多,在创作上就越有优势。杨锴本科就读于广州美院油画系,后来进入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院教育给了杨锴良好的绘画技艺和知识修养。
       但是,艺术不只是风格组合的游戏。换句话说,艺术不只是艺术圈的内部事务。我戏称丹托的后历史阶段的风格组合艺术为“中药铺艺术”,其实就是想让它从艺术圈跳出来,进入社会生活之中。中药并不是不同药材组合的游戏,因为它有明确的社会针对性,它针对的是疾病,它的目的不是游戏而是治病救人。杨锴的绘画,也有它的社会针对性。
杨锴喜欢画骷髅,骷髅通常被认为是死亡的象征。但是,对于在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骷髅与死亡的联系已经不那么紧密。相反,骷髅可以很骨感。骨感不仅真实,甚至也可以是美的。骨感的美,不是表面的美,而是本质的美。杨锴对骷髅乐此不疲,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发现当代生活缺乏骨感。今天的社会如同巨大泡沫,表面繁荣,内心空洞,找不到可以支撑和依赖的骨气和骨力。刺穿虚假繁荣的泡沫,让生活着陆,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中,骨不是一个贬义词,对骨的追求是一种高级追求。在生活中追求的骨气与在艺术中追求的骨法平行。尽管杨锴学习的是油画和实验艺术,但他对中国美学也有深刻的领会。
      但是,骨因为精而不多,能够欣赏骷髅之美的人也不占多数。杨锴通常将骷髅安置在大面积的单色之中,更显出骨的孤独。杨锴画中的骷髅,就像海底火山爆发在海面上留下的残骸,不美却可以依靠。杨锴需要大面积的单色来集聚能量,如果我们期待爆发来得更猛烈的话。

文/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博士,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2016年12月1日于圣彼得堡

策展人

彭锋

艺术家

杨锴

参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