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赋能未来——“想象另一种引力”系列科学艺术展

返回
开幕时间:2025.8.10
展期:2025.08.10 -- 2025.09.23
地址:今日美术馆3号馆,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展览前言

自然与造物: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远超自然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正面临着空前挑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世代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研究对生命秘密揭示的不断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定胜天不过是人类虚妄的夜郎自大,自然会让任性贪婪、盲目无知付出代价。强调对抗性的优胜劣汰不是物种生存的唯一法则,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曾备受争议的共生学说日趋成为主流。对自然来讲,人类既非主人,也非奴仆,只是这个有机体组成的一部分,我们和其他生命一起通过网络协作来共建地球家园。所有生命均为一族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深刻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不断升华的人类认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简称 NbS)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理念,NbS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危机的新思路:师法自然,汲取其智慧与策略。通过自然界的资源和力量,来和缓解决人类社会造成的环境问题,朝着生态可持续的未来迈进,以自然之力,纾解自然之困。

 

然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成功实施不仅要深刻理解人与万物的互惠性,更需找到方法来激发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共同创造的潜力。跨物种设计有着常规设计所不具备的复杂性与不可预见性,其方法和工具更具有高度的跨学科特质。

 

德国生物学家、哲学家恩斯特·海因里希·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在《形态学大纲》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中曾先见性地提出:科学家不要丢失对整体的把握,学科分野的固化会让科学陷入巴比伦式的困惑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微生物学家只知道收集个别物种,却看不到整体的蓝图其结果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混乱的瓦砾堆。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自然界统合于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中,以来获得统观全貌的系统视野。

 

当你看完这场展览,在动手尝试培养一片细菌纤维素或一块菌丝体时,希望你不只是培养一个物体,而培养一种心态:把自己视为与微生物共同演化的生命,是更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称这样的心态为亲生命性biophilia),这也是在人类诞生之初,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本真心态。

 

但这仅仅只是个序章。生物间的共生网络必将与人类社会深度交织,生命的无限衍生更会熔铸起科学、艺术与设计的坚固纽带——在这场跨越物种的共创中,新的文明范式正悄然生长。

生命与生态

 

在生态危机与技术进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生命的形态与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只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逐渐成为人类主动介入与再设计的对象。本展区以生命与生态为题,聚焦当代艺术如何借助生物材料、人工智能、感知交互等跨学科手段,探索自然、身体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参展作品不仅呈现了生物体征与生态过程的可视化,也构建出具有反馈能力的异质生命系统。艺术家们将生态视为一个可被激活、感知与干预的动态网络,引导观众重新思考人与自然、技术与伦理的多重关系。在此,艺术不再是自然的再现,而成为一种共生性的生态行为与未来生命的感知试验场。


策展人

蔡潇,封帅

艺术家

蔡潇、崔昱、费笑天、黄宇琪、何聪进、梁文华、刘洁、刘桂羽、邱宇、谢玥雯、张天钢、张天怡、张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