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未来:艺术与科技发展研讨会

返回
活动日期:2015-08-27 -- 2015-08-27
地址:今日美术馆1号馆5层会议室

研讨会介绍

艺术与科学、科技发展的视野里边,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中国飞速的发展的今天,今日美术馆拓展在这样一个这里边包含了不同的艺术家,不同年龄、不同经验的艺术家的展览里面探讨实体与虚拟空间,还有“增强现实”这样三个领域是怎么样在一个是日常和异常,一个是变化中的个体,还有历史建构未来,还有乌托邦的未来中定位的。

黄笃强调今日未来馆以艺术与科技为特色,展览涉及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一些作品强调历史感,一些强调未来感,展览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日常和异常,一个是变化中的个体,还有历史建构未来,还有乌托邦的未来。是一个国际视野的展览。虚拟的美术馆完全是观赏艺术,而今日未来馆是生成了一种空间。这是一个结合了互联网技术、数字美学和数字技术的一个开端。

新的技术虽然带给我们了很多好处,带给我们思维的一些变化,解放我们,但也有双重性,也带来了很多焦虑。


中国的美术馆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发展尚不健全。未来馆最重要的是将很多无法预知的东西展现出来,激活人的想象力,而不是把人停留在一种以往的经验中。

今日未来馆策略的三个方面:其一,美术馆自身要有突破;其二,民营美术馆竞争格局越来越激烈,今日美术馆要找到新的方向;其三,今天技术性革命带给我们的,和我们跟艺术,我们跟现实之间的关系。


高鹏展望,今日未来馆希望很多的参展艺术家之后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过手机下载的APP就可以展示他在这里参加过的展览和虚拟的方案,包括虚拟的作品,以及增进现实的可能性。未来馆的发起人是设计和建造了今日美术馆的王晖老师,以及在09年创作了最早撑起未来馆模型的作品的隋建国老师。


四个角度叫做日常、异常、变化中的个体、历史构建未来和乌托邦的未来,整个展览有三部分:实体展览、虚拟展览、第三方。

今日未来馆要求所有艺术家的方案和实体方案必须不一样,第三方现实也是目前为止能保留和实现的只有四位艺术家实现了增进现实。


虚拟馆长的概念来源于希望,所有的公众都可以决定这个馆长的形象、艺术家的形象,人们也可以在网络和虚拟馆礼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别和年龄,这是完全的互联网精神。

实体、虚拟和增进现实的关系是要有纽带的,好的艺术品和观众之间也是要有情感的纽带的,因此,虚拟馆是不可能把实体馆替代的。


王晖觉得当一个作品需要非常巨大的空间来表达的时候,今日未来馆就变成了一个没有形态的美术馆,它不以实体的形态而存在,但是它是很多个大量的信息形成的在一个虚拟空间或者说虚拟现实的空间状态里面的存在。他还举例就像一个关于艺术的宇宙,每一件作品就像是一颗星球,当观众通过一哥技术手段去点击它的时候就会进入到这个星球,也可以退出进入到另一件作品,就如同星际旅行一样,是一个巨大的且不断增加的信息量。


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让未来馆为艺术家和为艺术品提供更大量的包括空间上和社会意义上的可能性,能够让公众通过更多的方式接触到艺术品。

隋建国说当建筑师设计一个空间,他一方面既是在陪衬艺术家,另一方面也是在挑战艺术家。他认为今日美术馆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艺术家能把它的全部空间真正用起来,他认为可以尝试把公共空间也纳入艺术作品,比如美术馆的墙外。大家都想有一种超越现代美术馆的墙壁的想法,后来到今天就有了今日未来馆这个想法。


虚拟空间不是在一个工具里,它与现实一定会有呼应的。它表面上看是在工具里,实际上在工具之外,是单独的存在。


技术进步是一种异化,工具是人类扩展的奇观,借助这个奇观达到异化。

 

苏磊强调未来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现在全世界有120个双年展,120个城市,这120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位置的地位其实具有这个展览的实质,这个展览是一个涉及到一个先进的命题,它一定是一个国际化的展览。


时至今日,虚拟和现实越发展越近,在这个展览里产生了重合。


一百多年前在意大利曾有过一个未来派运动,虽然其本身并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但是它使整个美国的文化从欧洲艺术中隔离出来并产生了新的文化。当今天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时候,正如一百年前的未来派运动一样,也会有新的艺术诞生。


何桂彦总结这次展场的设计在观看路线上比其他艺术家在今日的个展更有新意。


这次展览的双重变化。一个是作品和场景本身之间的关系,这种变化体现出最充分的可能性是这种新的可能性呈献的比较充分,比如隋建国老师的很多作品从雕塑家的角度去思考观众、人、剧场之间的互动联系。林科、Suzanne Anker的作品展现了对微观生命的关注,这次展览使用了新的媒介,用的传播手法也是比较新的。第二个是设计了跨学科,只是来源、结构跟过去的艺术品的方法和素材是不一样的,有所拓展。


在今天的情况下,为了究竟会是什么样不仅仅取决于科技和媒介的发展,更是基于一种人文关怀。


今后的作品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自我结构,而应当呈献出某种开放性,意义和价值不是唯一的。未来的美术馆应当建立一种新的公共关系,这种公共关系可能会替代和完成我们的一些民主和个性的解放,这是一种可能性。


Suzanne Anker着重强调这次研讨会可能到达的一个领域是纽约都还没有到达的领域。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年代就是实体已经开始走出我们的视野。在最新的生物合成科技里面所做的事和我们在艺术领域领域里所做的事情很像,把已经存在的物质活着概念进行一个分析、重组、用作其他的领域。

 

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相比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的特征,首先是主体性上不一样,另外是身体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很多理论家在回答关于美术馆的定义这一问题的时候,除了表面上的含义,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美术馆是对于已经逝去的一些东西所存放的空间,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空间。在这个定义里美术馆是没有呈现未来的,是跟今天研讨会讨论的话题的方向相反的。

缪晓春说在今日未来馆作品的 创作中,要考虑很多现实的综合复杂的因素,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在过程中也是一度没有信心,但是在团队的努力下,最终顺利将作品做出来。


在街道这个项目时缪晓春认为有三件事情要做:其一是一个实体的东西,就是巨大的画;第二个是增强现实;第三个是线上线下这样一个部分。他认为第一部分他非常有把握,因为最近一只在做实体的数字绘画。第二部分他有一半的信心,因为最后要跟实际的场馆的条件结合起来。他认为第三部分最好也最让他完全没有办法做,他认为这个概念很好,但是他目前没有办法做到他想象中的程度。

未来馆的概念是很好的,但是它必须要有一个延续性,要继续做下去。

胡仁乂讲中国的美术馆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之中,相比较西方美术馆而言,中国美术馆虽然是新的,但同时,“新”的特点具有更多的民主性,能带来更多美术馆的创新,特别是结合新媒体的事件让人鼓舞。新媒体出来之后,艺术家会利用这个说话和呈现的方式,会有很多物体和面貌以一个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认为西方的美术馆回避对新媒体或者是对生物技术媒体的研究是恐惧在作祟,他们去做,资本家的谎言就被拆穿了。所以美国的艺术家都愿意到中国来做这么一个展览。

 

林科认为他的作品和想象的未来的主题十分切合,是虚拟的。这次用的作品,是一个桌面背景的展览空间,虽然是一个纯粹的摄影作品,但是有这样的图像,有这样的光,直接呈现到屏幕上的图片让观众可以完全感受这个空间的存在,所有的空间的细节都在里面,观众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边去感受、去想象、去产生任何他们可以看到的东西。这是现在很多美术馆拍摄照片的方式。

 

谢幕概括到每个美术馆都面临着空间的局限,但今日美术馆找到了一个新的解决之道,拓展了与会者对美术馆的理解,无限的空间、极强的科技感和互动效应,为未来美术馆的可能性提供方向标。


此外,美术馆的未来应当是呈现出更加完善的互动关系,是要超越了简单的视频作品之上的概念。但同时又“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这并不意味着保守的理念,而是应当有更长远的规划。


今天的媒体是非常多元化的形式,并且能够走到今天也相当是一个比较精英化的思维阶层呈现出来的东西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提供这么多的可能性,而美术馆能够提供多少可能性,作为媒体,他们是很期待的事情。


嘉宾

高鹏,隋建国,王晖,缪晓春,苏磊,徐文恺, 何桂彦,Suzanne Anker,胡任乂, 林科,谢慕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