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今日美术馆1号馆3层、德咖啡
潘公凯系列研讨会
返回地址:今日美术馆1号馆3层、德咖啡
研讨会介绍
潘公凯在其多年的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中,以一种传统知识分子内敛、低调的作派,持续挑战着艺术与个人的边界,此次“弥散与生成”展览全面梳理和展示了潘先生近年来在几大不同领域的成果和作品,其中包括:中国水墨画创作、中国美术史的现代性研究、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及观念作品创作,以及当代建筑设计创作等。他认为:“虽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文化呈现出解构化、碎片化、匀质化、拼贴杂存、扁平化的大趋势,但仍然有生成全新结构和系统的希望,而他正是要用自身来做试验,以个体之力来践行和证实这种完美主义理想的可能。”在本次展览的基础上,今日美术馆与潘公凯先生共同邀请多位嘉宾,以设计、艺术与建筑的相互跨界和当代艺术的系列问题为出发点,举办了多场研讨会,涉及到多个领域的课题。
“弥散”(Dispersion)是现代热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个概念被用来描述在封闭空间中的热能流动的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热能永远都是从热处传递到冷处,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并且总是带来熵的增加。因此,在一个存在热能级差的封闭空间中,热量总是趋向平均分布,最终达到高熵的状态,不再有任何热量的流动。这个过程,就是弥散的过程。
潘公凯在对20世纪文化艺术的全球流动和影响的思考中,发现文化能量的流动方式也遵循着“弥散”的规律:文化影响总是高文化势能的区域向低文化势能的区域扩散。这种趋势早在古希腊艺术的罗马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但20世纪因其更加发达的信息流通网络让这种文化的弥散更加迅速。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艺术从中心区域(主要是西方国家)迅速向周边区域扩散,带来了视觉文化与体系性知识快速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在此过程中,历时性的思潮流派演进转变为共时性的多元因素杂存。体系性的知识积累进一步结构混溶,形成碎片化、拼贴化、扁平化和通俗化的全球新文化艺术弥散景观。
文化弥散是全球化不可避免也无须避免的积极现象,它带来了世界文化的现代化,全人类无疑都从中受益。但从大跨度的时空观而言,不断地寻求与建构某种和弥散、高熵相对的聚合、负熵的涌流,是必要的平衡和补充。
在“弥散”的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在文化艺术中有新的生成,这是潘公凯艺术思考和实践的出发点。弥散的势不可挡使生成变得困难,但也使之成为真正值得全球视野的艺术家们努力探索的目标。
嘉宾名单
第一场 设计教育与跨界实验一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黄建成,田海鹏,今日美术馆副馆长高鹏,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助理马俊成
第二场 设计教育与跨界实验二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宋协伟,今日美术馆副馆长高鹏
第三场 跨界创作的多种可能性邵大箴
杜键,高鹏,潘公凯,乔晓广,邵大箴,宋协伟,孙家钵,孙景波,唐勇力,王宏建,薛永年,徐冰,易英,袁运生,岳洁琼,张宝玮,钟涵,周至禹
第四场 艺术创作与跨界实验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系主任吕胜中,今日美术馆副馆长高鹏。
第五场 当代视野的多种可能性
丁宁,王端廷,杜曦云,张敢,杨卫,彭锋,盛葳,王春辰,卢缓,余丁,吴洪亮,曹庆晖,卢迎华,刘礼宾,胡斌,殷双喜,郭红梅,蔡萌,于洋
第六场 学术研究与跨界实验
嘉宾:尹吉男教授,李军教授,许平教授,宋晓霞教授,今日美术馆副馆长高鹏博士
第七场 现代性与自觉
潘公凯,汪晖,陆建德,彭峰,水天中,寒碧,龚鹏程,朱其,阎秉会,汪悦进,安雅兰,沈揆一,Letizia Ragaglia,米歇尔康·阿克曼,靳卫红,高鹏
第八场 水墨艺术的当代呈现 和 跨界实验与艺术空间
嘉宾:潘公凯,寒碧,阎秉会,汪悦进,安雅兰,沈揆一,Letizia Ragaglia,米歇尔康·阿克曼,靳卫红
第九场 中青年教师协会专场
第十场 当代建筑与当代艺术的跨界对话
第十一场 “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国际学术研讨会
潘公凯: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汉斯·贝尔廷:艺术史学家、德国ZKM顾问
巫鸿: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教授
夏伟:美国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任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副所长
安德里亚·布登塞:德国ZKM项目经理
高鹏:今日美术馆副馆长